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招生政策>>阅读文章

异地高考为何至今仍然是一厢情愿?

发布人:lym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1日    阅读次数:849

异地高考为何至今仍然是一厢情愿?

 教育部日前发布了2012年工作要点。网上的新闻择其要点,称将研究异地高考。这个标题很抓眼球,但翻遍教育部的2012年工作要点全文,没发现什么特别激动人心之处。引起媒体兴奋的大体是这么几句:“研究高考改革重大问题,制定发布改革方案,指导各地根据实际探索本地区高考改革。”还有就是这一句:“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这几句自然不能说不重要,但究竟有多重要,那要等到“方案”还有“办法”真正出台才能下结论。说白了,八字还没有一撇、光听楼梯响的时候,这种永远正确的话只能看作是表态,至于做还是不做,以及什么时候做,都还是个未知数。

  异地高考对于流动性越来越大的中国大城市而言,是一个日益严峻的现实问题;对于民智和权利意识日渐觉醒的中国社会而言,则是权利、平等、尊严以及公民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一直撕裂且加大社会断层。一年多以来,有一群家长几乎每个月都到教育部递交一次申请,呼吁解决子女异地高考问题。这群家长非常值得尊敬,他们的努力和诉求背后,是更多人的权益和对公平的期待。

  可是现实而言,我感觉他们的愿望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就能实现。起码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着手解决异地高考的蛛丝马迹。

  从本质上,解决异地高考事关公民的权利和社会公平;而从现实上,则是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就目前的情况看,几乎没有人否认出于公平,应该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但一旦牵涉到现实操作,则立刻出现严重的分歧。而究其根源,实际上是教育资源的供需失衡,从全局来说,则是中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畸轻畸重。

 

 

 以北京的真实例子来说,北京现在有不少公办学校接收打工子弟。当初公办学校接收打工子弟,还被作为正面的进步来报道。但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理智和情感上,北京市民不会反对这种做法,但在现实运作中,则出现了明显反对的声音。理由是这样做挤占了北京孩子的教育资源和升学名额。另外还有一个上不了台面的理由:认为与打工子弟混在一起,会拉低北京孩子的素质。

  这些理由实际上都无法成为正当的理由,但理想和现实就是这样分歧巨大,无法成为正当理由的理由,恰恰是现实中很理直气壮的理由。而且,其中有些理由也确实是现实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打破户籍壁垒、实现权利平权上,郑州的实践就是个很深刻的教训。当闸门开启,理性经济人的人潮立刻涌向价值洼地。那种汹涌之势以及随后的种种问题,很快就让郑州又关上了闸门。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没有全局性的通盘安排下,一地突破几乎不可能引致全面开花。正是基于这一点,对于依靠试点来摸着石头过河,我本人表示怀疑。

  当然,考虑到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在教育资源上实现更为公平的分配和供给,并不是完全无望。但久旱之地是如此之多,短期内也不太可能全部实现充分灌溉。这还仅是教育资源的供给,而异地高考背后的真正问题,是公民权利和权益的平等、公正。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这个社会存在巨大的供需失衡。


上一篇      下一篇